最近去聽了電影《阿瑪迪斯》的"電影交響音樂會"
莫札特全名為 沃夫岡·阿瑪迪斯·莫札特 (Wolfgang Amadeus Mozart, 1756-1791)
話說,電影《阿瑪迪斯》於1984年上映時,獲得了八項奧斯卡大獎
莫札特的音樂總是帶有著甜甜的感覺,與貝多芬同為古典時期的代表作曲家
這時期的作曲家已經開始著重裝飾、句法、力度表現,曲調和聲也能完整寫出來
但是兩者作品的風格還是相當不一樣
簡單的例子
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 -> 甜甜的、帶有點天真的情感,音域大約在四個八度以內
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 -> 音域超過四個八度,和弦的堆疊,戲劇張力強
我可以用情感澎湃、表現強弱對比的不同來形容兩位作曲家
不過今天的重點是莫札特。
有著音樂神童莫札特35年的歲月,創作了相當多的音樂作品,其中含括了歌劇、交響曲、協奏曲、鋼琴奏鳴曲、舞曲等等。
電影《阿瑪迪斯》用三個小時詮釋完莫札特的一生,電影手法經過一些渲染,包含薩里耶利忌妒莫札特的音樂天分,
還有暗示可能是他間接害死莫札特的片段。
不過,這次的合唱交響音樂會,除了呈現莫札特的一生,也由演出者呈現出莫札特經典的合唱歌曲與交響歌曲片段。
- 指揮: 大衛費爾曼 (David Firman)
- 合唱團: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
- 樂團:臺北市立交響樂團
本次音樂會指揮是大衛費爾曼(David Firman),現職為管弦樂團的指揮,
在合唱團方面,此次邀請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約28位成員,
且與北市交一起呈現歌劇《後宮誘逃》、《費加洛婚禮》、《唐喬望尼》、《魔笛》、《安魂曲》等,包含合唱、重唱部分。
歌劇《後宮誘逃》
片中在當時國王約瑟夫二世的支持下,莫札特完成以德語演出的歌劇後宮誘逃,
且以土耳其為舞台,描述一個青年基督徒,唆使後宮的少女跟他一起逃亡的故事。
莫札特跳脫僅以宗教為劇本的歌劇,開始詮釋這充滿著青春的朝氣的愛情故事。
雖遭當時宮廷內義大利作曲家反對,但此劇成功開創德語歌劇的先鋒。
合唱部分呈獻的是土耳其終曲。
由男主角貝爾蒙特演唱「我絕不會忘記你的大恩典」開始,
最終土耳其士兵合唱「瑟林姆萬歲」,貝爾蒙特和女主角康斯坦采被釋放。
節奏是相當快速,舞蹈也是歡樂歡呼的感覺。而莫札特在此劇初演不久後,
即與未婚妻康斯坦采舉行婚禮。
歌劇《費加洛婚禮》
此為喜歌劇,時代背景約在法國大革命的前夕,帶著諷刺貴族的生活糜爛意味,
原本國王是禁止演出的,避免造成貴族間的衝突。
皇帝對原作的禁令成為歌劇費加洛婚禮創作的第一道阻礙。
而本劇的作詞者Lorenzo Da Ponte,藉由刪減劇中政治性言論,
以及讓莫札特在約瑟夫二世面前演奏,最終說服國王解除禁令。
劇情中費加洛為公爵的侍從,並和公爵夫人的侍女蘇珊娜兩情相悅,準備結婚。
但公爵竟對蘇珊娜產生興趣,除乘機調戲外,並想行使早已被廢除的初夜權。
結局則是皆大歡喜,有情人終成眷屬,並在合唱中最後一幕,演唱約五分鐘的時間,
劇情是伯爵羞愧萬分,向伯爵夫人下跪道歉並得到夫人寬恕。全劇就在眾人的大合唱中結束。
可惜此劇當時僅公演九次,因重複演唱部分太多遭國王禁演。
搭配《阿瑪迪斯》電影的鋪陳,更能了解莫札特在創作的時候所經歷的時代背景。
當定居在維也納的時期,他對於當時歌劇有了更多的想法,例如過多獨唱的詠嘆調,阻礙了劇情流暢的進展,進而用合唱或重唱的方式,讓歌劇更有張力。
此次邀請同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合唱團,彷彿有隔空對莫札特的呼應,
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再把《阿瑪迪斯》電影租回來享受一遍
實在不失為了解莫札特生平的一場音樂盛宴。
歡迎與米米老師聯繫 米米老師在台中 (北屯/太平/東區)
Line ID : sweetheart0128 (若超過半天無回訊的話可能是漏訊了,煩請家長再丟一次喔)
email : sweetheart0128@yahoo.com.tw
與老師聯繫時,請盡量讓老師能了解一下您,以幫助老師回答您的問題,例如學習者的年齡、學習目標、是否有學習過鋼琴、程度、能上課的時間等(暫不收成人學生)